言必AI的手機廠商們,找對路了嗎?(言必言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題圖 | 視覺中國
消費者疲于手機市場久矣,以近兩年尤甚。
據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4%,中國市場也呈現類似趨勢,出貨量同比下降5%。這背后除了整體經濟情況變化導致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升,更加關注性價比外,智能手機功能的日益趨同也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過去那些圍繞音樂、拍照、風格設計等細分領域的創(chuàng)新功能,在消費者實際使用一段時間后,發(fā)現大多數手機在基礎功能上的區(qū)別并不顯著,這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那么,一個問題應運而生:各手機廠商到底如何才能打破市場的沉寂,實現手機市場的再次復興呢?
針對以上問題,當前手機市場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fā)展路徑。
其一,選擇跨界賦能,將智能手機領域的技術和用戶基礎應用于其他終端場景,如汽車領域。華為發(fā)布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新戰(zhàn)略,深耕汽車行業(yè),小米則全面進軍新能源車領域,引發(fā)市場關注。然而,這種橫向賦能仍停留在場景應用層面,涉及技術、供應鏈等方面的挑戰(zhàn)性亦不容小覷。目前看來,手機廠商跨界造車更多是業(yè)務擴展而非核心業(yè)務的轉變。
其二,尋找突破性技術作為驅動力,通過其帶動其他技術發(fā)展,重塑產業(yè)生態(tài),這也是另一條更具挑戰(zhàn)性的路徑。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在2022年取得重大突破,手機廠商似乎看到了市場復興的希望。從2023下半年起,谷歌、三星、榮耀、OPPO等廠商已將大模型內置于手機,初步完成AI在手機終端的部署;蘋果也于今年年初放棄十年造車計劃,轉向AI領域,計劃牽手Open AI、百度等公司,在手機AI領域開創(chuàng)新局面。
雖然這條路充滿挑戰(zhàn),需要長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yè)實踐,但AI手機一旦成功融入生產生活場景,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福祉。
以互聯網時代發(fā)展路徑為類比,其實就是整合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相繼帶動了顯示、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等相關技術的發(fā)展,最終構成了如今整個互聯網產業(yè)的生態(tài),提升了經濟指數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
站在如今的時代來看,曾經遙不可及、充滿神秘色彩的AI技術,已成為可以日常使用的“對話式應用”。而能否將AI能力與手機融合,打造信息革命的雙劍合璧,是巨大的商機所在,AI手機有望成為打開新時代大門的關鍵因素。
市場調研機構也對這一路徑也十分看好,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1.7億部,約占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15%,較2023年的約 5,100萬部出貨量大幅增長約233%。并且,隨著新芯片的發(fā)展和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擴展,AI手機滲透率將持續(xù)迅速攀升。
大方向對了嗎?
事實上,“AI 手機”并非新鮮事物,早在 2016 年,榮耀便推出帶有 AI 概念的第一代Magic手機,它提出了在手機上加入智慧引擎 (Magic Live) 的理念,能夠智能感知用戶的使用環(huán)境,提供更貼合的輔助服務,確立了榮耀用 AI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的方向,帶來了許多革命性的 A體驗。等到蘋果 2017 年推出 A11 芯片的時候,行業(yè)其實就已經逐漸摸到了屬于手機未來的突破性技術方向——Al。
那時,手機廠商主要將AI應用于應用優(yōu)化和芯片提升。直至現在,大部分廠商仍堅持此戰(zhàn)略,雖然它們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或將通用網絡大模型嫁接入手機:OPPO 推出三級大模型部署方案(Titan超大模型,Turbo大模型,Tiny輕量模型);vivo也打造自己的藍心大模型矩陣,針對不同的場景應用,配合不同參數(十億-千億級別)的大模型;谷歌,三星等廠商也比較走注重應用功能體驗這個路線,推崇輕量化的模型。
不難看出,市場上大部分廠商的戰(zhàn)略操作讓人覺得似乎把大模型技術裝到手機上,并提供生成式AI服務就能稱之為AI手機。
但榮耀CEO趙明不久前給消費者和業(yè)界拋出了個“有反常識”的觀點,直截了當地表明“手機AI不等于AI手機”。
在他看來,在手機上集成AI的技術和體驗,手機提供的是平臺和算法,這屬于手機AI的應用。但是AI手機意味著用AI來重構和使能手機應用以及操作系統(tǒng),包括消費者體驗和業(yè)務邏輯的方方面面。“AI是根基,在手機上是無處不在的,這才能叫AI手機?!?/strong>
趙明的觀點顯然足夠“標新立異”,但至少目前手機市場舉力發(fā)展AI手機的大方向已然明晰,只是各家對AI手機基本概念的界定、產品邏輯以及長期布局,仍處于相對模糊狀態(tài)。
喬布斯曾在初代iPhone發(fā)布會展示過一幅坐標圖,用來界定真正智能手機的理想形態(tài),其中橫軸表示易用性,縱軸代表智能化程度,并指出iPhone正是這一理想的化身。
時過境遷,面對AI手機,我們仍可以借助喬布斯在17年前留下的兩個坐標(易用性 智能化)作為參考,在當下AI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對一些尚未厘清的問題進行新的判斷,以正行業(yè)視聽。
易用性坐標:有沒有消解工具性?
從iOS、安卓到鴻蒙,操作系統(tǒng)一直在優(yōu)化硬件生態(tài)和互聯網生態(tài)的適配,通過優(yōu)化界面設計、提升系統(tǒng)性能以及增強安全性等舉措持續(xù)進化,提高用戶服務體驗。但在AI時代,傳統(tǒng)改進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易用性提升有限。我們還需重新思考“人與手機的關系?”
趙明以第一性原理來解釋這個問題,“從第一性原理來看,你認為手機應該是什么樣子?是手機指揮我,還是手機來幫助我?手機它應該是最懂我,了解我,知道我的需求,從而服務我,這就是第一認知?!?/p>
從人機交互方式來看,目前的智能手機仍然是一種以機器為中心進行資源分配和人機界面、自然界面的交互,這是基于iOS的邏輯。在實際操作中,人需要去適應手機的操作,比如你需要輸入—查找—確認—執(zhí)行。
但我們最終目的是要終端服務于人,成為人的大腦,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智能工具,讓人去適應工具,那樣是沒有生命力的。
因此,真正的AI手機應具備自我發(fā)展進化的能力,擁有個性化,甚至個人化的操作系統(tǒng),要最大限度的消解其工具性特征。這樣的手機應當真正了解用戶,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實現所謂的“千人千面”。
而如何構筑個性化智能化的操作系統(tǒng),成為了行業(yè)共同的問題。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即AI 2.0時代,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或者技術,而是一個平臺級趨勢?!?/p>
就像電是偉大的發(fā)明,但也需要依賴電網這個平臺,才能使用上電。很顯然在這個時代AI就是電,而操作系統(tǒng)就是電網,我們需要構筑一個足以承接起AI的平臺,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解法。
李開復看好的平臺級趨勢,其實在業(yè)內目前還看不到規(guī)?;?。但從終端廠商推出的相關功能里可以窺探一二。
榮耀手機上有一個“任意門”功能,能自動為用戶篩選可能需要的服務,從而幫助用戶與應用、服務之間建立起直接、高效的連接。這種打破傳統(tǒng)跨應用流轉步驟的做法,邏輯上就是所謂的平臺級AI能力。
首先它要有從系統(tǒng)底層就能支撐該功能的AI技術框架,其次它所具備的AI要有進化特性,也就是要不斷記憶、學習。如此系統(tǒng)才能精準識別用戶的意圖,高效地調度系統(tǒng)服務,提供“猜你所想,懂你所需”的智能化體驗,這與我們平時在手機上面對成百上千個App時的茫然跳轉完全不同。
這種意圖識別下的人機交互,就很符合“第一性原理”。而根本邏輯是,手機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服務人為目的,面板、CPU、電池、拍照等等技術的迭代,始終是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這也能解釋“AI時代如何滿足智能設備的易用性?”,答案是足夠智慧且懂你。它能學習用戶習慣并輔助用戶做出決策,最終的目標是在連接人的需求和終端功能上得到額外的滿足感。
這種基于意圖識別的人機交互邏輯,對于應用開發(fā)者而言,無疑提供了一個更為明確、直接的用戶鏈接路徑,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拓展應用功能,同時也為優(yōu)質應用和互聯網服務增加觸達率。
智能化坐標:有沒有主動思考?
前面提到過,AI在手機終端的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一些廠商通過集成多種獨立的生成式AI能力,如智能翻譯、修圖等,實現了對特定場景的快速優(yōu)化,但應用場景有限,仍處于“我們告訴手機要怎么做”的階段。
此時,大模型智能體成為新的焦點,它能像人類助理一樣理解意圖、分解任務,并在操作系統(tǒng)層面感知場景變化、學習用戶習慣,從而承接復雜任務如安排你的出行、規(guī)劃旅行、組織聚會等。
更重要的是,智能體并不針對某類問題或者單個場景,而是利用了操作系統(tǒng)級的資源,能夠感知場景變化,學習用戶習慣,主動思考,決策調用系統(tǒng)所有能力。這樣一來,大模型就能承接復雜任務,交互的體驗也獲得了升級。
蘋果可能在即將舉行的WWDC2024大會上推出生成式AI技術 ,在此之前,其發(fā)布的一篇《Ferret-UI:基于多模態(tài)大語言模型的移動UI理解》的論文透露了一些消息。
文中介紹,Ferret-UI一方面能對圖像、UI等進行定位識別,用戶可以基于手機屏幕中具體的區(qū)域與大模型展開更深入的對話。另一方面也能識別語音、文字等,包括詳細描述、感知/交互對話和功能推理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嵌入iOS系統(tǒng)之中的,不僅僅只是文字識別,還能夠基于當前手機屏幕展示的頁面、各種圖像進行識別,然后和用戶進行互動。
也就是說,蘋果計劃以重構系統(tǒng)的方式推出一款AI iPhone。這與2021年榮耀提出的平臺級AI戰(zhàn)略,在技術路線上不謀而合。上文中提及的“任意門”功能,就是在榮耀MagicOS 8.0系統(tǒng)中實現的。而之所以能做到,就歸功于平臺級AI這一“新內核”了。
按照榮耀的說法,平臺級AI管理與人相關的因子,MagicOS能夠精準識別用戶意圖,高效調度系統(tǒng)服務,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體驗。翻譯過來就是,為了能讓你的手機更懂你,榮耀用AI給操作系統(tǒng)升了級,能在你做某個操作前猜出你的想法,進而幫助你更快完成。
而之所以是榮耀做成這個事,一是因為路線制定的早。榮耀在2016年就在手機端引入了AI概念,基本確定了未來行業(yè)趨勢一定是AI手機;二是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都在預期內。
簡單來說,榮耀雖然給自己的平臺級AI戰(zhàn)略規(guī)劃了四層架構,分別是AI使能跨系統(tǒng)融合、AI重構操作系統(tǒng)、AI在端側的應用和AI端云協(xié)同。但從2021年開始它先做的是一二層,而且是“偷偷摸摸”完成的。倒不是說榮耀主觀意愿,主要是因為這兩層屬于地基,本身外界感知就弱。它不像其它從三四層開始的廠商,隔很遠也能被一眼看中。
但樸實的道理告訴我們,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地基穩(wěn)固了上層建筑才能節(jié)節(jié)高,平臺級AI能力就是要從操作系統(tǒng)革新才能做到最佳體驗。一旦做成,也就是別人難以輕易逾越的壁壘。
當然,榮耀也不是不做第三層的AI應用,趙明在接受采訪時就透露今年的目標就是發(fā)力第三層、第四層。而且在第四層上,榮耀已經官宣了百模生態(tài),也就是為百大模型提供入口,讓云側通用大模型和各種行業(yè)垂域大模型可以通過貨架化方式融入魔法OS。其中,百度、高德和航旅縱橫都已加入。
結語
我們曾將智能手機譯為Smartphone,而現今的AI手機,其中文名稱為人工智能手機,相較于之前,其名字中新增了“人工”二字。我們期望它能更深入地理解我們的意圖,提供更多智能服務。
當然,要滿足人類對于AI手機的期待并不容易,因為它并不是簡單的硬件堆砌或軟件升級,而是需要廠商先有超常的洞見和決斷力,才能看清正確路線。再者需要廠商有足夠的理解力,將技術以服務人為第一要素貫徹到產品變革當中。最后是廠商自己的戰(zhàn)略能力,制定和執(zhí)行才是堅實、穩(wěn)固的。
不用懷疑AI手機的未來,就像不用懷疑未來世界將會被AI化一樣。而且,再做一個大膽的預測,今天我們能想到的AI載體是手機,以后可能會有更多的載體和形態(tài),其中的想象空間就不是幾千元的通訊工具了,每一個終端廠商都有更多可能。而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將引發(fā)市場巨變,最終普惠及每一個消費者。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