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臺家電4個APP,家居智能了麻煩卻沒少?丨睡前聊一會兒(家電智能app有哪些)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打開空調制冷,讓熱水器提前加熱,確認電飯煲已按照預約時間煮飯,通過家庭監(jiān)控觀察寵物的情況……想一下班就能擁有“萬事俱備”的溫馨小窩,卻需要手忙腳亂地打開一堆APP。倘若選購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會陌生。前不久,“買5臺家電后我被迫下了4個APP”的話題引來關注,智能家居品牌之間生態(tài)封閉、拒絕互聯,究竟是護城河還是絆馬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智能家居,稱得上是近些年的熱門產業(yè)。數據顯示,2016至2022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guī)模由2608.5億元增長至6515.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28%。截至2023年2月,智能家居APP月活用戶已有2.65億人次。越來越多廠商入局開“卷”,想分得一杯羹。各類APP不斷涌現,折射出市場擴張的速度,卻也帶來煩惱。一方面,由于無法實現集成控制,“萬物互聯”的愿景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下載安裝大量必需的APP,讓消費者的手機格外臃腫,適應不同APP的操作邏輯、UI界面,也需耗費不少精力。
觀眾在第四屆消博會上體驗智能家居產品“深睡小屋”。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給智能家居應用“瘦身”,難在哪?從客觀上看,技術基礎早已具備,但行業(yè)標準卻難以統(tǒng)一。盡管Wi-Fi、藍牙等常見的通信協議已十分成熟,但不同品牌之間“重復造輪子”的現象依舊存在,設備發(fā)現、配網、接入認證等流程和技術標準有所差異,一些品牌還要添加特定的硬件模組。想要做好軟硬件適配,需要打破路徑依賴,“否定”一些既有的產品線規(guī)劃和技術積累,不免要付出一大筆成本,自然也就沒有動力。
而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廠商們“跑馬圈地”的商業(yè)邏輯。對企業(yè)來說,自有生態(tài)就像品牌的護城河。面向用戶,依托自有平臺,才能更好地收集數據、分析用戶畫像,增強用戶黏性,為自家其他產品引流,從而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品牌競爭力。而在資本市場,能夠實現“生態(tài)化反”的閉環(huán),才有面向投資者“講故事”的底氣,才能勾勒出更積極的品牌形象。前段時間,一家知名家電企業(yè)致信獨立軟件開發(fā)者,要求刪除其開發(fā)的能夠繞過APP控制家電的插件。商業(yè)利益驅動下,廠商“高筑墻”,缺少實現互聯互通的主動性。
社交媒體上,有消費者呼吁以監(jiān)管的力量促進行業(yè)打破壁壘。事實上,打通堵點促互聯,已有企業(yè)邁出了第一步。例如,多家科技、家居頭部企業(yè)聯合打造的開源式智能家居協議標準Matter,已吸引了不少廠商加入。今年7月1日,工信部批準發(fā)布的《移動互聯網 智能家居系統(tǒng) 跨平臺接入認證技術要求》也將正式實施,這一行業(yè)標準將指導智能家居互聯互通軟件的開發(fā)。不過,標準并非硬性規(guī)范,真正解決當前的消費痛點,還需更多廠商轉變觀念、確立共識,從消費體驗出發(fā),共謀行業(yè)長遠健康發(fā)展。
科幻劇《黑鏡》中,人們可以憑借數字意識,自如地操控每個家電?!叭缟硎贡郏绫凼怪浮?,正是我們對物聯網技術的原初設想。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人們總是無法拒絕類似的想象,因為我們真切地希望生活更加美好。然而,技術從不是孤立的存在,其發(fā)展與應用,背后也交織著制度的集成、市場的博弈、利益的考量。探索中前行,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去見證并推動“未來已來”。
這正是:
統(tǒng)一標準,拆墻破壁。
萬物互聯,未來可期。
大家晚安!
(文 丨 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