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學家和譯者都有國界——當翻譯遇到敏感話題(科學家 翻譯)
在一節(jié)黨課上,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科學和科學家都有國界。不信,近看美國打壓中興、華為事件,遠看當年的錢學森事件。表面看,這不過是跨國界的科技發(fā)展,但是由于國家利益沖突,科學和科學家的發(fā)展都受到了阻撓。
這讓我想到一些翻譯實踐經(jīng)歷。作為譯者,其實也有面臨這種沖突的時候。不一定是激烈地對我國的負面看法,但是輕微的負面言論,從情感角度講,首先會讓譯者心里有點不舒服。
而從客觀的發(fā)行角度講,如果譯者保持中立、甚至為了保證忠實于原文,一五一十講一些中度、重度負面言論翻譯成了中文,然后客戶發(fā)表了,那么這篇文章會在網(wǎng)絡“存活”嗎?作為譯者,是否也要對文章的傳播負責任?
從這個角度說,語言和翻譯語言都是一門藝術。它不是機械的雙語對等,而是一門涉及了語言用法、語中情感、社會適應、溝通作者等的藝術。如何解決呢,我不成熟的方法有:
與作者溝通。某些話能不能修改一下或者做刪除處理?保持專業(yè)領域的評論,不要擴大化到社會領域。
自己用中文中不那么強烈、但意思近似的詞語替代。比如來自知乎的這個經(jīng)典案例:如何翻譯具有政治等傾向的詞?“日中”是否要翻譯為“中日”,“日中戦爭”是否要翻譯成“抗日戰(zhàn)爭”或“日本侵華戰(zhàn)爭”?:
我很贊同這位答主老師的觀點,即使是譯者,也承擔著跨文化交流的重大責任,要時時刻刻站穩(wěn)政治立場。腳下是我們的祖國,守土一方是我們的政治責任。